四合院建筑的配飾往往有很深的文化內涵,而每個小部位都有很多重要的意義和故事,比如房檐的一些小配飾,比如一些花格,等等很多好的小配飾進行不同的搭配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小編給大家講解一下四合院建筑之斗和升的分類及各分部名稱。
(1)、斗與升各分部名稱。
A、斗口。大斗和十八斗上,都開有裝設翹昂的槽口,稱做“斗口”。清代把平身科斗拱大斗的斗口作為權衡大式大木建筑各部件的基本單位。
B、斗耳。斗口兩側突起的部分。
C、斗腰。斗耳下面的垂直部分。宋代叫做“斗平”。
D、斗底。斗腰下面的傾斜部分。宋代稱“斗欹”。宋代規定:斗耳、斗平、斗欹的高度比為4:2:4。
(2)、斗和升的分類。
A、大斗。漢代稱“櫨“,宋代叫”櫨斗“,清代也叫”坐斗“。它位于全攢斗拱的最下層,直接座在柱頭或額枋、或平板枋(普拍枋)之上。大斗上承托正心瓜拱及頭翹或頭昂。所以,全攢斗拱的重量都集中在大斗上。
B、三才生。宋代叫“散斗”。它位于里外拽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拱或枋子。
C、槽升子。宋代叫“齊心斗”。它位于正心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正心拱或正心枋
D、十八斗。宋代叫“交互斗”。它位于翹或昂的兩端,托著上一層翹或昂及與之相交的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