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雀替在南北朝的建筑上出現起,在以后千余年里變化出七種樣式。
1.大雀替:用大塊整木制成,上部寬,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還加一個大斗,然后再整體地放置于柱頭上。大雀替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見于北魏時期,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一般不用這類雀替。
2.雀替:屬于在古建筑上最多見的一個雀替種類,體積明顯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間上多向發展,而向左或右及下發展。雀替在宋代時已較為常見,且多用于室內。從元代開始在室內外隨意使用。明、清時主要用于室外,而室內極少使用。明、清時還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此為前代所沒有。
3.小雀替:此類雀替主要用于室內,因體積小,本身造型沒有太多時代性變化。
4.通雀替:此類雀替的外形與雀替相比沒有大的不同,主要區別在于結構:柱子兩側的雀替是分別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則是柱子兩側的雀替為一個整體,它是穿過柱身而成立的。
5.騎馬雀替:當二柱距較勁,并在梁柱交接處還要用雀替,此時兩個雀替因距離過近而產生相碰連接的現象,騎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裝飾意義遠大于實用意義。
6.龍門雀替:此類雀替專用于牌樓上,為使美觀,故造型格外華麗。相較于其他雀替,龍門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結構性造型樣式。
7.花牙子:又稱掛落,純粹起裝飾作用。雖毫無力學上的使用價值,但變化萬千,所以常被用于園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園林建筑的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