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山建筑山墻的側面也是由上、中、下三部分構成的。下段為下堿,高度約占墻身高的1/3;中段為上身,約占墻身全高的2/3,上部為山尖,是山墻的高起部分,其形狀隨屋頂曲線而變化。山尖與屋面相交的邊緣鑲砌的裝飾性方磚稱為博縫。博縫上面即是屋面。民居中硬山建筑山墻的做法也分為若干檔次,最講究的做法是通體磨磚對縫,做干擺下堿、絲縫上身(含山尖部分)、干擺方磚博縫。稍微經濟一些的做法是墻體四角和山尖做干擺絲縫,墻心部分糙砌磚墻,在表面抹灰,即軟心做法。軟心和墻腿結合部位常采用五出五進的咬楂做法,并用陡磚鑲邊,既堅固又能美觀。再一種等級較低的做法是砌淌白墻面。采取這種做法時,砌墻用的磚料不做精細的砍磨,只做簡單的加工。砌出的墻體偏于粗糙,但比糙砌磚墻又整齊講究得多。傳統四合院墻體的建筑一般都是外屋一皮好磚,內里用碎磚襯里,墻里皮抹灰。這種做法可以節省大量好磚,使拆下的舊、碎磚得到充分利用。四合院的山墻敢于碎磚壘砌,是因為木結構的建筑是憑木構架承重,墻體只起防寒隔熱及圍護作用。如果墻體承重的話,是斷不能用碎磚壘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