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石是過去四合院宅門外必備的設施,雖不屬建筑范疇,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它們蘊含的人文知識和歷史風情,令人饒有興趣。
在汽車和自行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之前,人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馬車和馬匹。“武宮騎馬、文官坐轎”是明清乃至更遠的古代的主要交通方式。特別是在清代,滿洲貴族年紀未滿60歲的都善騎馬,因此,騎馬成為人們主要的交通手段。
人們上馬時,需要蹬在一塊石頭上,下馬時也需要有石階相助,于是四合院就產生了固定的住宅門外的上馬石。
上馬石是呈階梯狀的石構件,高約2尺(約合65cm),寬約2尺,長(包括第一步踏跺在內)約4.5尺(約合145cm)一般都用青白石打造而成。上馬石有素作和雕刻兩種做法,素作的上馬石就是一塊階梯狀的石頭;經過雕刻的上馬石下部刻出圭腳形狀,上面刻成搭袱子(包袱)形狀,包袱上面刻錦紋和吉祥圖案。上馬石一般是成對設置,安放在宅門兩側,專供上下馬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