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在20世紀后半葉的衰落,是人口壓力和" />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
北京四合院在20世紀后半葉的衰落,是人口壓力和社會變遷的綜合作用。在古代和近代的北京,每座四合院里通常只居住一戶人家;但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傳統的大家族逐漸消失,由于人口壓力,四合院成為若干戶通常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共享的住所。這種新的變化,讓四合院因為“超載”而逐漸變得擁擠不堪。
多戶人家共享四合院還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舉例而言,每戶人家都需要在自家廚房生火做飯,這就使煤的需求量激增,以至于全院居民所用的煤經常需要用手推車運進院子,而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為了方便煤車出入,作為內院和外院通道的垂花門常會被拆除,盡管它往往是四合院里藝術價值最高的門。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出于對余震的恐懼和擴展生活空間的需要,人們開始在四合院里搭建各類窩棚。它們不僅破壞了四合院的美感,并帶來安全隱患,也說明四合院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下已經不勝重荷。而在中國允許私人購買汽車之后,“停車難”的矛盾最先在胡同里表現出來。
改革開放之后,北京人從國外的畫報和影視節目里看到了高樓林立的住宅區。于是,“住進樓房”成為當時的人們普遍的渴望,很多人搬出了四合院,住進了新式的高層住宅。
但當北京開始發展旅游業的時候,老四合院開始顯現出它們獨特的價值,成為最受外國游客喜愛的旅游區。
而在建筑學界,四合院宜居的特點和它的院落結構表現出的人文關懷,也在近年來深受關注。
如今,北京正在嘗試鼓勵人們遷往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居住,以降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這被認為是讓四合院式居住區重新在京城興盛的基礎。而對既有四合院應當如何保護和利用,以最大限度發揮其價值的研究,也正在進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