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朝的院落相比,在明代四合院就慢慢定型了,成了“對內開放,對外封閉”比較典型的居住空間。在明朝建立開始大概6個世紀里,四合院的住宅一直是最為安全與宜居的。
“棋盤式”的建城方案,讓人們不易迷路,而這種安全感又被四合院本身的規制所強化。四合院分為內院和外院,只要關閉大門,路人就不可能看到院內的情況,更不用說女眷等最需要保護的人居住的內院了;即使有賓客來訪,大多也只能停留在外院。于是,四合院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居住者的私密空間。
但對于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來說,這樣的居所又為他們提供了頗為宜居的環境。今天,我們走進一些明清時期留下來的四合院,往往會發現院落中栽植著樹木,掛著鳥籠,放著魚缸,甚至堆砌了假山,這其實恰恰反映出當年的一種流行趨勢。在幾乎沒有公園,只有皇家園林的古代北京,四合院就如同一個個自給自足的“生活單元”,不僅滿足了人們居住和飲食的需要,也滿足了人們觀看綠色植物和鳥、魚等寵物放松心情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四合院內院的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這就為居住在院內的一家人創造了大量交流的機會,使幾代人之間保持著濃厚的感情,也讓北京城的氛圍變得安詳起來。
四合院追求宜居的道路一直走到了近代。直到20世紀30年代,民國政府還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四合院的“建筑標準”,用現代建筑學的研究方法,剖析并留住四合院的“宜居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