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勢。它作為中國傳統居住建筑的典范,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所謂四合院,是指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 的內院式住宅。老北京人稱它為四合院。
談及北京四合院,人們往往會想到元代建都北京及其街坊胡同形成的歷史。其實,在中國這種四合院式居住建筑形式的形成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從目前能夠見到的史料看,早在商周時代,我們祖先的居住建筑就已采取了四合院的形式。岐山鳳雛的西周建筑遺址平面呈矩形,中軸線上由南至北分別為門道、前堂后室。前堂與后室之間有廊相通,院兩側為前后相連的廂房,中間形成兩組院落,是一座相當工整的四合院。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一座四合院。到了漢代, 這種四合式院落的發展已很普遍。成都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的庭院,很明顯地看出四合院的格局。沒代有錢人的宅第常有前堂、后寢、大門、中門以及樓、閣、室、井、灶、廡等內容。由一個或多個四合式院落構成。在漢代明器中還可看到塢堡式四合院落。隋、唐時期四合院式住宅的史料更加豐富,無論從繪畫、明器、還是壁畫、絹畫中,均可看到這種四合院式宅第。至于宋代留下的有關四合院式住宅的資料就更多了。無論是宋畫《文姬歸漢圖》中的大型住宅,還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的小型住宅,從中都可以看出四合院式的格局。可見,四合院這種居住建筑形式的形成和發展,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有人把北京四合院的歷史追溯到元代在北京建都,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元代建都北京,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公元1276年,在金中都原址東北部建大都城,元始祖忽必烈“昭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延做官)者為先,乃室制以地八畝為一分……聽民作室”。于是,元朝的貴族、官僚就按此規定在大都城蓋起一座座院落。院落與院落之間是供人行走的通衢街道,稱為“衖通”,按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這里所謂“衖通”即是我們今天所稱的胡同。胡同與胡同之間,就是大片的四合院住宅。元代四合院日前在北京已無實物,惟一能供參考的就是在元大都舊址上發掘出來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遺址。這座遺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開間尺寸、工字廳、旁門等內容,與歷代的四合院十分相似,說明元代四合院與歷代居住建筑間密切的承襲關系。除去這個例子之外,從著名的山西黃城縣永樂宮純陽殿元代壁畫中也可看到元代四合院住宅建筑的格局和形勢。
明王朝建立后,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明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并分別從浙江、山西等處遷進數以萬計的富戶,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北京經濟的發展。在明代,制磚技術空前發達,這也促進了建筑業和住宅建設的發展。這個時期出現的《魯班經》、《三才圖會》等書籍,說明明代不僅宅第建設的實踐活動十分活躍而且有道論方面的指導。
清代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漢文化,完全承襲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風格,對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全面繼承。清王朝早期限在北京實行了旗民分城居住,令城內的漢人全部遷到外城,內城只留滿人居住。這一措施客觀上促進了城外的發展,也使內城的宅第得到進一步調整和充實。
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宮式式宅第,這就是官僚、地主、富商信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稱之為宮室式宅第,主要是因為它在規制、格局方面承襲了古代宮室建筑的特點。這種大中型四合院均設有客廳、飯廳、主人房、擁人房、車轎房等建筑,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氣派而豪華。
清代四合院在北京的遺存很多,至今仍在沿襲使用,成為當今北京古都文明風景線的重要內容。
北京四合院是我國古代諸多傳統民居形式中頗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它集各種民居形式之長,在華夏諸種民居建筑中堪稱典范。它的這些特點的形成,與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特殊政治地位是分不開的。長期居住在北京這塊土地上的各朝代貴族、士大夫階層對家居環境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這就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北京四合院的發展與完善;加上北京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和傳統民俗,共同構成了北京四合院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文化。
清代后期四合院的起落
清代后期限是北京四合院發展的巔峰時期自清代后期起,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北京四合院的發展也開始逐步走下坡路。
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滲入的影響下,北京傳統住宅建筑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建造的四合院,有的或多或少加進了一些西洋建筑的裝飾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圓明園式隨墻門的出現。受“西學東漸”之風影響較深的人為標榜自己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內興建“洋樓”的例子,但為數不多。總的來說,這個時期,北京的傳統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
“文革”以后,北京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中確定了四合院保護方針,使上述惡化趨勢有所控制,但緊跟眼而來的大規模的舊城改造與四合院的保護又出現了尖銳的矛盾,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如何解決好舊城改造和四合院保護的矛盾仍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四合院聚集區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景象:一些移居北京的僑民和在改革開放中先富起來的人們,抱著懷舊心理和對傳統文化的熱烈追求,在四合院集中的地方買下舊院,重新翻建新四合院。有些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也征地建房,住宅了傳統的中國民居。這種新四合院大多采用傳統建筑的外形和色彩,室內則是暖氣、上下水、衛生間、空調等現代化設施和高檔裝修。經過翻建的四合院,由多家居住的大雜院重新變成一家一戶的私宅,院落寬敞,花草豐茂,景致幽雅,安恬靜謐,四合院似又回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這種新的景象近年來愈演愈烈,大有蓬勃發展之勢。這種現象,是北京四合院的復蘇,還是傳統住宅建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目前尚未有人進行研究和界定,但它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歷史現象,已經在北京四合院的發展史上書寫了新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