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建筑,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征。“四”代表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所謂四合院就是四面都有房子,圍成一個院落,以院落為中心,人們的起居活動多在院落里,而房子主要供居住。
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前院)、垂花門(二門)、第二進院(正院)、正房、耳房,兩側有廂房,相互有游廊連接。對外來說,只有一個大門與外界相通,窗戶都是對內開啟,院落對外是完全封閉的,保證了私密性。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閉內斂特點有關,古代講究“內外有別”,女子還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說法。第一進院是一個對外的空間,用于接待客人和傭人居住等,而第二進院就是家族成員居住,“外人如果能進到第二進門,說明他和這家人的關系已經很好了”。
中國北方地區很多都采用合院建筑方式,“東北、陜西、山西、河南等都是合院建筑,略有差別。這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模式,以不同的房子分配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一個院落,這和西方的建筑理念不同。西方建筑是建造一個大體量的建筑,在里面分隔不同的功能區域。”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觀規矩,中軸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收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普通百姓家都是四合院。劉所長說,“我們嚴格意義上講的北京四合院就是四合院民居,就是兩進或三進的四合院,我們所謂的三進、四進的合院結構都是相似的,就是在后面加一個院子。如果按廣義的概念來說,幾乎所有的院落式建筑都是四合院,故宮就是個大四合院。”
等級嚴明 講求風水
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是嚴明的,這一點同樣體現在房屋上。劉所長說,宅院的等級很多是根據大小、規模來劃分的,而對外的街門上也有講究。
從等級上分,“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都是親王貝子、達官貴人才可以建造的。王府大門屋頂用筒瓦,門板可以放在正中房脊的下面,大門漆紅色,梁枋施彩畫。而廣亮大門即“廣梁”,寬敞氣派,在裝飾上,門楣上有數對門簪,下有精致的石鼓門枕,兩側墻面的磚雕,木梁枋上的彩畫也無不考究。而普通百姓只能開“如意門”,這種大門的門扇減小,只用兩扇門簪,石枕為石墩,而非石鼓,開啟靈活。此外,普通百姓家的街門一般都開在東南角,而王府、貴族的大門可以開在正南方的中軸線上。
古代人也非常講究風水,他們認為住宅的位置會影響主人的行運。按八卦,北為坎,東南為巽,正房坐北朝南,街門開在東南,此種布局稱坎宅巽門,按風水觀念認為是吉利的
木結構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特點
“中國建筑的特點就是木結構”,劉所長說,“包括南方的吊腳樓,少數民族地區的干欄式建筑都是木質結構,四合院的也符合這個以木材作為房屋支撐體系和骨架結構的特點。我們也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了中國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的非遺項目。”
雖然都是木質結構,但因為氣候環境的不同,各地區的建筑也是有很大的差異,北方的四合院,主要考慮的是采光納陽,所以院落寬敞,而南方主要考慮的是通風遮陽,所以院落狹小,而形成天井。
同是北方地區,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院落也有很大差距,比如北京的四合院是方形的院落,東西廂房在正房的兩側,給正房留出充足的采光空間,而且很少有兩層建筑。而像喬家大院的那種山陜的四合院,院落是縱向長方形的,廂房向里并,在正房的前面。
傳統建筑的八大作
現今,除了二環內已經被列為文物保護起來的四合院,我們幾乎很難見到現代建造的四合院,而在早年全盤西化的理念下,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四合院也險些被全部拆光,永遠的退出歷史舞臺。好在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些是祖先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更意識到了全盤西化會造成“千城一面”的結果。
在傳統文化保護上,實體的四合院由文物局負責保護,而四合院的營造技藝的保護由建筑研究所來申報,由掌握傳統營造技藝的匠師來傳承。“中國傳統的建筑理念和西方的建筑學理念不一樣,中國古代沒有現在意義上的建筑師,建筑者叫工匠,而現在所說的建造叫‘營造’,‘營’就是經營設計,而‘造’則是具體建筑的建造,對工匠而言設計和施工是一體的。”
古代人將建造房屋稱之為“土木工程”, “古建筑工藝技術主要有八大作:木、瓦、石、扎、土、油漆、彩畫、糊這八大工種,有些已瀕于失傳。我們現在所保護的就是這些傳統技藝。”
四合院理念值得傳承
現在也有一些富人為了追求傳統的文化享受,建新四合院,但是很多都是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藝,外表看上去是四合院,里面因為要增加現代設備,內部結構也完全改變了。中國的城市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全國到處在建設,所以也吸引了很多外國建設師。他們為了讓中國人認同他們的設計,也會更關注中國的傳統建筑理念。但是目前來看,還多富于表面化,符號性的比較多。”
然而,傳統的四合院多為單層,院落寬闊,占地較大,一戶人居住在一座四合院內,最小也兩三百平米。劉所長說,這對于現代的城市,尤其是北京這樣的人口密集的城市,是沒有條件允許人們都住四合院的,單元樓、塔樓是必然選擇。并且“四合院的營造技藝是古代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產物,現代化的供暖、上下水等要求,在過去的四合院中很難滿足,而舊城區的四合院多已變為大雜院,我們也不能以犧牲老百姓的生活品質為代價,去一味保護失去居住條件和價值的東西。但是四合院的一些木質結構工藝以及建造理念是值得傳承的,可以融入到現代的建筑設計中。”